 
					办公室里,有人裹着厚外套直喊“冷”,有人开着风扇仍嫌“热”,还有人上午穿棉袄、下午换短袖——这种对温度的敏感差异,究竟藏着怎样的健康密码?中医理论认为,人体对寒热的感知差异,本质是阴阳平衡状态的直观反映,而体质的偏颇正是关键所在。
中医将人体分为九种体质,其中阳虚、阴虚、气虚与阴阳两虚体质最易出现温度敏感问题。阳虚者如“体内缺了把火”,阳气不足则温煦功能减弱,常表现为畏寒肢冷、喜热饮;阴虚者似“身体缺了盏灯”,阴液亏虚则制约阳热的能力下降,易出现五心烦热、盗汗;而阴阳两虚者则像“火炉与水缸同时失衡”,既不耐寒又怕热,稍有气候变化便不适。
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的共同作用。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指出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现代人熬夜、饮食不节、压力过大的生活习惯,正在悄然打破阴阳平衡。比如长期贪凉饮冷会耗伤阳气,过度熬夜则暗耗阴血,最终导致体质偏颇。
值得注意的是,温度敏感并非单纯“怕冷”或“怕热”这么简单。中医强调“气有温煦、固摄、防御之能”,当气的推动无力或固摄失职,不仅会影响体温调节,还会伴随乏力、自汗等症状。这种“气虚则寒,气郁则热”的复杂表现,恰恰印证了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。
调理体质需遵循“损有余而补不足”的原则。阳虚者宜温补脾肾,如适度食用羊肉、生姜;阴虚者需滋阴降火,可多食银耳、百合;阴阳两虚者则需阴阳双补,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温和的中药调理。更重要的是,顺应自然规律——秋季主收敛,此时早睡早起、适当运动,能助阳气潜藏,为冬季打好基础。
中医的智慧,在于教会我们与身体对话。无论是怕冷、怕热还是两者交替,都是身体发出的“平衡信号”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、合理饮食、适度运动,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阴阳调和之道。正如《伤寒论》所言:“阴阳自和者,必自愈。”当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,健康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追求,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