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老院的服务是否够贴心?照护是否够专业?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,牵动的却是万千家庭对晚年幸福的关切。每一处细节,都关乎晚年生活的质量与尊严;每一次选择,都承载着长者与子女最深切的期盼。
今年8月,上海16个区共200多家养老机构同步向社会打开大门。市民只需轻扫二维码,便能预约探访,一窥“老有所养”的实际场景。
开放日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,他们走进老人的生活场所,零距离观察居所环境,亲身感受从一顿餐、一次康复训练到一句暖心问候的细致服务。曾经仅靠“听说”做判断,现在得以“眼见”、沉浸式体会。有些老人甚至跨区报名多家机构,反复比较。
当养老院打开大门,老人的感受和评价如何?什么样的服务才经得起这份沉甸甸的期待?
“有尺度的开放”
徐汇区的开放月活动自8月18日至22日,历时5天,覆盖华泾、长桥、康健、龙华、田林、凌云等多个街镇,累计接待256人次参观体验,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51.2%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实地参观、互动体验和座谈交流,全方位展示徐汇区在机构养老、智慧养老、医养结合及社区融合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与服务品质。”徐汇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在永康养老院,一场名为“闻见时光,‘布’一样的精彩”的主题活动,搭建起一座理解长者精神世界的桥梁,向公众展示认知症专区的专业照护环境与个性化服务理念。有市民情不自禁举起手机想记录老人活动的场景时,被工作人员制止。尽管有些尴尬,但这个市民表示理解:“有尺度的开放是对的,保护老人的尊严和隐私。”
龙华街道怡乐家园养护院,则以“智慧养老”模式吸引众多市民驻足。适老化辅具、智能助听器、红光理疗设备等一系列科技产品亮相颐养集市,令人眼前一亮。现场更有非遗宋锦珍珠画制作展示,传统与现代交织,引来阵阵赞叹。“原来养老院里还有这么多高科技,真是大开眼界。”一名老人感慨道。
走进康健街道长青坊长者照护之家,明亮的采光、无障碍的动线设计、处处可见的贴心细节,让参观者频频点头。“我在这儿住得安心,孩子们都放心!”张奶奶笑着分享自己在这里的生活。她面色红润、精神很好。有细心的市民特地观察了张奶奶的手指甲,“剪得很干净”——细节之处,最见用心。
崇明区32家养老机构也同步举行为期一周的开放活动。大同敬老院院长陆莉莉亲自带队,向30多位市民展示院内各类功能区域,还现场演示如何照护认知障碍老人。大同敬老院现有老人129人,床位171张,配备专业的护理团队,宽敞的居住空间、完善的配套设施、贴心的服务获得大家的连连称赞。
“开放日期间,可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公共区域参观,为老人们多提供一个了解我们的渠道。”陆莉莉说,为了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敬老院大家庭的氛围,不少活动邀请参观者与院内长者一起游戏、亲切交流。这一次,一对原本计划两年后再考虑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参观后当即拍板:“就选这里了!”
新河敬老院院长秦忠旋告诉记者,该院平日就是开放的,外部老人随时可来参观体验。这个月的开放日他们特地做了深度开放,“我们的口碑不错,周边老人有需求会直接来看,满意就入住。这次开放日就有一对夫妻当场决定住进来”。
记者注意到,不少养老机构还为居家老人贴心提供“适老化”展区。坐落于万达广场一楼的崇明区养老服务体验中心,通过高度还原的居家环境,让适老化改造变得可知可感。从卫生间到厨房、从客厅到卧室,市民不仅了解到适老化政策与设计要点,还可亲身体验各类辅具器材与智能设备。
不少市民参观后当场提交改造申请,沈老伯就是其中之一。他兴奋地说:“这些产品对我们老人太实用了。”卫生间的扶手与移动淋浴凳让如厕、洗浴更安全,智能马桶盖板兼具加温与自动冲洗功能,舒适又便捷。更让他高兴的是,改造项目可享受政府补贴。
打破养老“围墙”
“我被种草了!”家住龙华街道的许美香特意报名参加怡乐家园养护院的开放日活动。
由于母亲曾患脑梗,她对助老辅具格外关注。“日常搬动、协助翻身……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,其实都需要专业技巧。养老院里配备的翻身辅助器具,对长期卧床的老人来说简直是福音。”她说,“专业设备不仅能减轻照护者的负担,更能让患者感受到更舒适、更有尊严的照护。可惜很多家庭还不知道这些工具的存在。”
在许美香看来,硬件是骨架,软件才是血肉。她特别留意院内的服务氛围和照护者的表现。“老人待在家里,活动范围有限,只能和几位老同事聊聊天。这里人多热闹,母亲能多说说话,不会那么孤单。”她还注意到一个细节,老人观看电影时,工作人员会主动上前问他们感受,聊聊影片情节,这让观影不只是被动接收,更成为一种社交。
上海中鹊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荣荣分享了他们的实践:“我们正在推进‘机构+社区+居家’全链条服务模式。这种模式打破传统养老‘围墙’,让老人能在不同场景自由选择。”这次来养护院参观的不少人就是附近居民,他们平日就会到怡乐家园就餐、娱乐、配药。开放日这一天,年逾九旬的退役军人陈爷爷在怡乐家园底楼理发室,体验了免费理发服务,理发师是65岁的附近居民肖师傅,“我也是一名老人,老人服务老人,很开心”。
70多岁的瞿军也住在附近,她对养老院的学习课堂赞不绝口。“以前很多手机功能我不会用,现在不一样了。”她笑着说,“我们这些头发花白的老人,出门买菜也能熟练地用手机支付。别人夸一句‘真厉害’,对我们就是莫大的鼓励。”这次开放日参观,让瞿军对家门口的养老院又有了新的认识,“别看地方不大,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”。她也提出一个建议:“八段锦、手指操这些活动对我们身体健康很有帮助,动作也不难,做完很舒畅。就是现在场地有点小,如果能扩大一些,让更多院内、院外老年朋友来参加,就更好了。”
78岁的朱美玉是一名独居老人,也是怡乐家园的常客,养老院里的文艺生活丰富多彩,旗袍走秀、排舞、沪剧、越剧等活动应有尽有。“像我们这群喜欢戏曲的,这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。喜欢什么就参加什么,虽说不专业,但能聚在一起唱一唱,特别满足。”朱美玉越说越起劲,“现在我们演给这里老人看,将来有一天等我们住进养老院,就由那时的小老人为我们表演”。
对养老院的住客来说,最关心的仍是基础护理和餐饮质量。朱美玉就亲历了院内长者食堂从无到有的过程。“最初这里只提供一餐,后来我们建议增加餐次,如今早、中、晚三餐齐全。周六家里来客人,天热不用跑菜场,直接来这儿吃多方便!”她建议,未来可进一步丰富菜品,“老人口味各异,多样化选择能提升用餐的幸福感”。
“以前对养老院了解不多,这次实地参观对养老机构的运营、管理、服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。” 70岁的吴老伯仔细看了养老院公布的价目表。“之前我一直担心养老院收费不透明,怕有些项目说不清楚、多收费,现在亲眼看到每一项都列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放心了。”吴老伯还和他的老朋友一起去其他区预约看了几家养老院,“走了一圈,发现自家门口的养老院性价比挺高的”。
推出“试住体验”
“我们几个老姐妹聚在一起,最常聊的就是:等我们老了,真的动不了的那一天,该怎么办?”瞿军说,“孩子们忙着工作和照顾自己的家庭,我们也不忍心多打扰。有人选择在家养老,有人考虑来养老院——每个选择背后,都是说不尽的考量和难处。”
而这一次的深入参观,抚平了她心中的种种不安,“今天来这儿,看到老人们被安顿得这么妥帖,对我是很大的安慰。好像没那么害怕了,也没那么着急了。他们的今天,就是我们的明天。”
打开养老院的大门,不仅是一种运营方式的创新,更是一种视角的转换。开放日的最后一个环节,往往会安排座谈——院方工作人员邀请来访市民坐下来,聆听他们的感受。
“以往,我们可能更强调让老人有‘获得感’——吃得更好、住得更舒适、医疗更及时。交流之后我们发现,比获得感更基础的是‘安全感’”。几名院长告诉记者,要真正理解老年人的处境,要读懂他们内心隐藏的恐惧:当身体机能逐渐退化,他们害怕成为负担,渴望年轻人主动的关心与帮助,而不是被嫌弃和疏远。他们希望所接受的服务是带着热情与爱,而不是机械与冷漠的,他们不想变成别人口中的“麻烦”。
虹口区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说,他原本以为老人最在意的是硬件设施是否先进、护理设备是否齐全。与老人们深入交流后才意识到:许多老人不愿入住养老机构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害怕被一堵“无形的墙”与社会隔离。
而这种固有的偏见在一点点打破。如今,养老机构与社区的边界逐渐消融。中心城区不少养老机构实施全链条运行。有的老人会选择周一至周五住在养老院,周末回家与子女团聚;有的则把养老院当作社区生活的延伸——读书、学画、插花、喝茶,社交活动比在家丰富多了。这种自由流动、自主选择的模式,正在重新定义“机构养老”的内涵。“老人们来看了都很欢喜,养老院不再是一个需要下很大决心才能进入、一旦进入就无法回归社会的地方,而是一个可以自由过渡和融合的空间。”王荣荣说。
打开大门只是第一步。记者了解到,为真正消除老人的心理障碍,上海养老院推出“试住体验”,试住时间可短可长,可以住三至七天,也可以住一个月。老人不需要“把整个家都搬来”,就能真实感受这里的生活和服务。
“这种机制,极大地降低了老人决策的心理压力。”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李苏晋说,以往,养老合同一般一年一签,虽然有两周左右的过渡期,但还是让不少家庭犹豫不决。现在,短期体验让老人增加了“选择的勇气”。
“短托喘息服务”也在全市范围常态化推行——目前有超过200家机构稳定提供这类支持。无论是子女临时外出、家庭适老化改造需要临时搬迁,还是因突发情况老人无人看护,都可以申请短期托管。李苏晋说,今年春节期间,有几百位老人通过这种方式顺利过渡。
事实上,短期试住对养老机构来说,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成本。床单、被罩、洗漱用品每客一换,全面消毒,哪怕只住三天,流程也毫不缩水。原本这些投入是摊薄在一年中的,现在却可能只服务几天。但李苏晋认为,这是一种必要的投入:“短期服务如果做不好,长期客源也就无从谈起。”
事实证明,短期试住措施收效良好。上半年,全市已有2000多位老人参与试住,最终转化率约40%。目前,平均每月有两三百人通过短期托管体验养老服务,其中近百人会选择长期入住。
座谈交流中,一些市民谈到,要主动关注那些“沉默的老人”。能够主动预约、前来参观的老人,往往是对养老机构有一定接受度的。真正难以触及的,是那些不愿、不敢走出家门,对“住养老院”心怀抗拒或恐惧的长者。“面对他们,我们不能等待,必须主动走出去,把服务与温度送到他们身边。”
“开放,不是单方面的宣传,而是建立信任的起点。”李苏晋说,通过持续举办公开日体验、短托、试住等活动,公众对养老服务的认知正发生改变。老人及家属的反馈和建议,也成为机构优化服务的重要方向。
打开养老院的“门”,走进老人的“心”。期待更多机构将开放活动常态化,将“家门口的养老院”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。这才是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真正含义。